hi 欢迎光临金银币收藏网
15210093958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主页 > 收藏资讯 >

书籍报刊的收藏

作者:收藏    已有 人查看
       在所有的收藏品中,书籍报刊应该是最普遍最实用也是最高 雅的吧。书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我们拥有图书,既得到了知识的 熏陶,又能有多方面的享受。据考证,私人藏书从孔子开始。到了 战国时期,学者拥有自己用为教学和写作的藏书已是很普遍的事。 到了东汉时期,已出现了如蔡邕这样私人藏书近万卷的学者。到 了北宋时期,已出现有五世、六世、七世代代相传、连续藏书的人 家。明人祁承燦藏有十余万卷图书,并撰写了阐述比较系统的藏 书理论的著作一《澹生堂藏书约》。清代私人藏书大盛。叶昌炽 《藏书记事诗》共收录历代藏书家1 170余人,其中清代就有490余 人。我国藏书家有着优良的传统,爱书如命,为中华文化代代相传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藏书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版本价值的古旧书,因此本章以介绍 古旧书为主。报刊的大量出现,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相对来说版本 不算复杂,鉴定也较容易,所以本章对此仅作简略的介绍。
  书的装帧形式。中国的书籍起源于竹简,继以帛书和木 牍。竹木太笨重,帛又很贵,到了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 广以后,纸一直是最便利最流行的书写材料。纸书的样式也在不 断改变。

  书的装桢样式有以下几种: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它承继了帛书的形式,是纸本最早的 形制,通行于隋唐,就是现在装裱字画长卷的样子。

  旋风装(又称龙鳞装外表为手卷形式,先用较厚纸两面书 写,再将素纸裱成手卷,右端留有护首,将书页贴在素卷面上,形如 龙鳞,翻起来像旋风。是卷轴过渡到经折装的中间形制。

  梵夹装。《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梵夹者,贝叶经也。以板 夹之,谓之梵夹。”中国的纸写本佛经也有采用梵夹装的。即将贝 叶或纸叠成一叠上下用木板夹起来或穿孔或不穿孔捆扎起来。

  经折装(又称折子装)。将一张相连的纸折叠成册,开始用于 经卷,后又用于奏折,故称经折装、折子装。
  蝴蝶装。先将每一印叶面向内对折,集若干叶为一叠,戳齐 后,在书叶背面折缝处用浆糊相互粘连,再用一张硬厚纸裹背粘于 书脊作为前后封面,即为蝴蝶装。产生于宋代。
  包背装。字面向外,背面相对。书叶对折之后,书口向外,然 后用纸捻穿透。订成书册,用厚纸将书连书背全部包起,称包背 装。元末明初多用此装。
  线装。线装的装订方法基本上与包背装相同,所不同的是不 包背,是用前后各加书皮,然后打孔穿线成册。此法从宋元明清一 直到现在都在使用。
  平装。书芯用铁丝、线或胶连接起来,外用单张书皮包裹,称 平装。是近现代普遍的装订形式。
  精装。与平装的区别在于书皮比较坚固,有厚度。也是近现 代普遍的装订形式。

  毛装。已装订成册而未加工裁切的书称毛装本。
从写本到印本,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图书几乎就是写本书。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文献有《老子》、《战国策》等古 代文献28种,不仅弥补了以往书史资料中缺少这方面实物的缺 憾,而且提供了没有传世的或与传世内容有异的书籍。

  现存最早的纸写本是西晋元康六年(⑶)的写经残卷,清末由 日本人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发现,现藏日本。另外,后凉麟嘉五年的写经残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西凉建初时写经《律藏初分》 (现藏北京图书馆〉,北魏神龟年间“经生张凤鸾”抄写的《维摩洁 经》残卷(现藏上海图书馆都是现存较早的珍本。
1899年,甘肃省敦煌莫髙窟收藏被发现,向人们提供了从东 晋后期到北宋初年绝大多数是古写本的2万多卷珍贵文献。其中 有为历代大藏经所未收的佛经,有《诗经》、《左传》、《老子》等书的 古写本,有从未见过的史乘地志、日历医书、各种变文等等,经、史、 子、集各类都有。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印本书虽渐渐为主要的图书形式,但写 本书数量仍很多。这不仅是因为写本是当时书的第一形式,还因为世上的书太多了,不可能都刻。连22937卷的明《永乐大典》与 79897卷(文溯阁藏卷数)的清《四库全书》都是写本。

     写本可分为稿本、抄本、校本。
稿本:作者的原稿通称稿本。稿本还可细分为作者亲笔写的 称手稿本,誊清过的称清稿本,据以抄写或刻印的本子称底稿本。 稿本是书的第一形式,是最可信的本子。未刻稿的版本价值不言 而喻,即使是刊刻过的稿子,稿本也不失其宝贵的价值。不久前出 的《章太炎全集》中的《訄书》,标点有误。原稿本是有圈点的,今人 标点前如看过太炎先生的亲手圈点就可避免误点了。

      抄本:除稿本,凡是传写的都称抄本。清乾隆以前的一般称 旧抄本,清末民初称近抄,民国以后的称新抄。现今流传下来的宋 元抄本很少,明代抄本较多,清抄本更多。抄本的优劣取决于所选 底本与抄者。明朱存理抄本、吴宽抄本、钱谷抄本、钱允治抄本、柳 佥抄本、吴岫抄本、毛晋抄本、周荣起抄本、徐渤抄本等,清朱彝尊 抄本、鲍廷博抄本、徐乾学抄本、曹溶抄本、赵昱抄本、吴骞抄本等 都称名抄本。书的内容价值很高而未经刊刻,仅存抄本,这种抄本 价值自然很高。原刊已佚或可补它本不足的抄本也都是很可宝贵 的。例如前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分院图书馆收藏的《石头记》抄 本,约成于乾嘉年间,是已发现的《红楼梦》的第十二种版本。经校 订,它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回目上有不同,如第七十九、八十 四连在一起,批注也多出不少,可补其他脂本之抄漏或误抄者,是 一个内容更为详尽的早期版本,弥足珍贵。

  校本:用不同版本的同一种书或有关资料校勘过的书称校 本。我们考究书的版本的目的,除了鉴定其文物价值外,还在于求 得善本。书籍传世或抄或刻总会有讹,如经校雠尤其经名家校雠, 当然更具有文物价值与使用价值。传世宋元校本极少,明人校本 不多,而多批点本。淸人重考证,多校本。校勘名家有顾炎武、惠 栋、钱大昕、戴震、章学诚、何焯、卢文弨、黄丕烈、纪昀、顾广圻、段玉栽、王念孙、王引之、郝懿行、桂馥、王筠、阮元、缪荃孙等’不胜枚举。鉴别名家手校本,首先得看笔迹,继而是印记、纸张与其他因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化一为千百,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印刷术也被称为“文明之母”。现存最早有确切年代的雕舨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胡)王价出资刻印的卷子本《金刚经》。目前发现的最早印刷品是现存于南朝鲜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人大约产生于公元704年至751年之间:印本书的特点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唐印本:唐刻本现存很少。刻印处于初级阶段,文字很像唐人写经宇体。

  宋印本:宋代是雕版印刷兴盛期.纸墨精莹,雕印认真,大題在上,小埋在下,行款不等,多有讳字,私刻坊刻多有牌记,各地区又显不不同风格。浙江本宇多用欧体,挺拔秀丽。版框大多左右双栏,版心多白口、上鱼尾。版4下常有刻工名。多用麻纸。福建本字多腳体或癯金体,结构方正。版框左右双栏、四周双栏都有。版心从细黑口到粗黑 口。栏线外往往有内刻篇名或小題的“耳子”。多用竹纸,纸纹常 有两指宽。

  四川本宇多用颜体,肥劲朴实。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 版心下往往有刻工名。纸质白而硬。还有一件事必须记一笔明泥活字。刻本是指雕版印刷的书籍。活字本则是用活字排版而成的书籍。

  辽金元印本:辽金刻本流传很少。但知名的《四美图》、《赵城藏》为金刻本。元刻本多用赵孟颇体,并多用简体宇。早期版式近宋本,字大行宽,十分醒目。中期以后,不仅行格渐密,栏线也从左右双栏转为四周双栏。版心多黑口,双鱼尾,还有花鱼尾。元代刻书以建阳最发达,纸色较深,较粗糙。元代在雕版史上的重大成就是套色印刷,朱墨两色的无闻和尚《金元刻本《静修先生文集》牌记刚经》是最早的一种。当时还出现我国最早的木活字本。

  明印本:有明一代,所刻之书极多。宫廷刻书开始称“内府刻本'后来设“经厂”称“经厂本”,因不计工本,用上等纸墨、良工雕印,框大字大,多黑口、白纸、赵体字,形式很美,但校勘不精。一般的明刻本以正德、嘉靖为界,属上则多黑口赵体字,承袭元代风格,以下即从正德、离靖的白口、方体字(多白棉纸)到万历以后的横轻直重的狭长字《多竹纸I明代刻书以地区而分》,可用时人胡应鱗的话来概括广余所见当今刻书,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蜀本行业甚寡,闽本最下。”明代刻印又增加
了垣版拱花等技术。

  淸印本:清代朝廷设武英取修书处,刻印了实录、圣训等很多 书。还使用铜活字印了《古今图书集成》,用木活字印了《聚珍版丛 书》。淸代刻书众多,梢刻本也多,以私家刻本为最。私家刻本自 康熙起多手写上版,纸墨考究。写体为一种非颜、非柳、非赵的楷 书一清雅秀媚的馆阁体。一般刻本字体开始形如明本,渐变为 扁方字体。道光后版刻、纸张日渐低劣。

  民国印本:民国以来,铅字排版印刷术普及全国,接着是石 印术、胶版印刷术与離刻铜版印刷术传入中国,大大促进了文化 的发展。但还有人继续用木板雕印书箱。刻印最梢的是董康与陶 湘。古代图书除印本书有时用牌记记录书的版本情况外,大多数 书都缺乏甚至没有有关本书的版本情况的详细准确的记载,给鉴定带来了难度。铅印排印本的出
现,书的版本情况一般记录在版权页上,其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出版者、发行者、印刷者、出版年月、版次、印次、开本、字数、印数等,鉴定方便多了。

     (当然也有盗版的)现代印本:近年来,我国已采用照相排字机代替过去的排字系统,这是印本书工艺的进步。还用缩微复制技术制造出缩微型图书以及采用计算机技术的电子图书―光盘代替印本图书。可以预读见,图书的内容和形式今后还会发生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标签:
金银币收购
热点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