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光临金银币收藏网
15210093958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主页 > 收藏资讯 >

玺印的收藏介绍

作者:收藏    已有 人查看
  玺印作为一种极有文化特色的历史文物,一个别有天地的艺术品种,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演变史。
中国玺印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老问题。从现今所知的考古发掘和历史文化遗存的研究成果看,中国古玺印的源起,应和灿烂辉煌的中国商周青铜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早在黄濬所著的《邺中片羽》中,就记录有三方据说是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铜 殷墟铜里 一玺。这三枚古玺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如果说这三枚古玺确非伪品的话,那么,以现存的实物论,这就是最早的中国玺印了。这也就是说,中国玺印的源头,至少可以上溯到商末周初。而从这三枚古玺的形制、款识可以看出,完全是当时已相当发达的商周青铜文化孕育、造就了它。因为没有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就不可能铸出这种细小的青铜玺印;而且,这三枚古玺的款识,更是完全承继,或者说直接取自商末青铜器的纹饰和款识。因此,我们可以断言,中国古玺的源起,是与宵铜器的铸造息息相关的。

  现在所知的春秋时代的古玺尚极少,但文献上关于列国用玺的 情况则偶有记载。如《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有“即遺使者驾 驷马,封函印绶,往诈召子尚、子胥”的记载。这段话虽厲传闻,但 “封函印缓”一语则多少透露了楚国用玺的信息。又如《左传‘襄公 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广这里“玺”字虽 用作动词,即用蛮钤封泥之意,但亦足以说明当时用玺已是常事。

  战国时代,古玺走进其兴盛期。传世和出土的战国古玺数以 白干计,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可谓百花齐放,盛极一时。如果从内 容上分类,战国古玺大致可分为官玺和私玺两大类。其中官玺可 因其国别的不同,官职的大小分成不同的种类,私玺亦可据其地域 性特征。款识和纽制不同分出各种小类出来,特别是其纽制形式, 就有三合纽、柱纽、亭纽、带钩纽、鼻纽等各种形制,令人眼花缭乱,大有美不胜收之感。

  战国时代,六国争雄,各国用玺都带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因此, 把玩战国古玺,应该对战国时期各国的玺印特征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战国古玺可依地域分为齐系古玺.燕系古玺、晋系占玺、楚系 古玺、秦系古玺。其中晋系古玺还可细分,但因其细分的地域性特 征不太明垃而从略.这五大地域的古玺中各有其明显的区别特 征。例如齐系古玺的印面上方有突起的棱脊,作“凸”或“亞”形,款 识多用白文,官名比较特殊等。而燕系古蛮则多作长条形,款识多 用朱文。现存战国古玺中.楚玺可称其为大宗,单以官玺为例,就 有数百枚,其中如“职室职岁”、“连尹”、“军计”、“莫器”等特有 的官名,都是判断其为楚玺的重要依据。

  秦王朝国祚虽短,但在古玺印的发展史上,則是一个重要的承 先启后的时期。它不仅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官印制度,而且一改战 国古玺各体纷呈的状况,采用与秦诏版、权量铭文基本一致的秦篆 字为秦以后的玺印发展制定了基本模式。

  秦印的形状大致分为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其方形成为汉以后 印章的主要形制.而长方形则是后人所说的半通印。秦印的款识 排列多有界格边栏,方形者多作“田”字格,长方形者则多作"日"字 格,印文的排列順序没有固定的格式,较为自由。至于秦代的民间私印,则仍直承战国古玺的遗风,形制有半通、方形、椭圆、圆形等各种式样,显得生动活泼,别有情趣。

  汉代是玺印发展的鼎盛时代,这一时期不仅制定和完备了秦王朝所建立的官印制度和官印的形制及款只规范,而且影响了东汉以后的印章风尚,时至现代,凡治玺印者都以远摹汉印风格为己任。汉代印章在形制上多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纽制方面:从西汉初期开始即出现了各种式样的龟纽,其后又出现了瓦纽,印台的厚度和宽度都比秦印略有增大。在印文款识方面,则基本不用秦印的“田”字格、“日”宇格,西汉中期以后又出现了最有代表性的五字印,同时“章”字使用于印文之中。从艺术风格上说,多以平实沉稳为其大宗,印文款识不尚奇,不竞巧,而是以朴实稳健的线条和平正儒雅的形取胜,例如“妾撰”玉印就是其例。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汉代流行的鸟虫篆,也是极一时之美。这种鸟虫篆多以婉转圆润的线条、舒展流丽的形态显示一种特别的阴柔之美,例如“曹撰”玉印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之一,由于每个王朝盛哀的周期太短,战事频” 仍,因此留下来的印章遗物,尤以各种将军、军官‘费^ 印为多。又由于战时授官匆促,故其印章文字多凿成、形体多草率而不合六书规范,整体风格显得粗犷率意,远不如汉代印章的雍容儒雅和方正大度,显示了中国汉式玺印走向衰微的特征和气象。魏晋南北朝的印章在形制上出现了五面印、六面印等崭新的格式,在印文字体上也出现

  出现了一种特别长条形的上紧下松的字体,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此外,这一时期颁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款识上多有明确的朝代标志,如“魏率善羌伯长”、“晋鲜卑归义侯”等,而且纽制多作驼纽。隋唐以后,由于楷书的大量流行,又加之纸张的广泛使用和书卷的大量流行,由先秦以来形成的玺印艺术传统渐渐失去了其昔日的辉煌,代之而起的是印制增大,款识楷化,线条转曲的唐宋以后官印。例如已确认为唐代官印精品的“中书省之印”“唐安县之印”等,其印面尺寸在5厘米左右见方,而纽制则仍沿习鼻纽的形式,但纽壁较薄,穿孔作长椭圆形,纽体比较矮小。

  宋代以下,延及辽、金、元几朝的官印形制特点较为相近。其中宋代官印形制上的特点比较明显,一是印背均有年号凿款和铸作地记载;二是印纽渐高,多呈板状,没有穿孔;三是篆文笔划屈折婉转,字与字之间不截然分开,笔划相连,贯然一体;四是印面略呈长方形,边栏加宽加粗,例如“新浦县新铸印”、“蕃落第五十二指挥第五都朱记”等印,都是其代表作。

  金代官印传世遗物很多,景爱同志编的《金代官印集》就收有554枚,与宋代官印相比,在形制上没有多少质的区别,但款识上和官名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例如“阿里合谋克印”,其中“谋克”就是金代特有的官名。此外,金代官印还多有编号,例如“西京差委金字号印”就是以“五行”作为编号系列的印。而“上京路万户王宇号印”则是以千字文的秩序编号的印;因此,一看即可辨识。与金代官印并行的,当时还阪田八、甘古印 有一种西夏官印,其传世品也不少,这种印的纽制多作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纽壁较薄,壁中有孔,印背多用西夏文刻年款和用印人的名字,印文款识多用西夏文融合汉篆的表现手法构成,是一种地域性特征很明显的印文形体。

  元代的官印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批农民起义军颁造的官印较有待色。例如徐寿辉所颁发的“汴梁行省管勾所之印”,其形制外圆内方,尺寸特大,其直径在11厘米,完全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官印体式。元代的官印中较有特色的是八思巴文的刻款和极典型的九叠篆,这是人们借以区别宋金官印的重要依据。元代私印传世不多,但元代的押印却盛极一时,各式各样,异彩纷呈。以印面论,就一改先秦以来方形为主的印章规范,而呈现出花瓣形、兔形、壶形、葫芦形、桃形、鼎形等各种形式,给人一种百花齐放的美感。

  中国玺印的发展,在进人明代以后,渐次进人了一个质材、篆刻艺术的更新期。除了由朝廷颁发的官印仍以铜铸外,那些借印章以寄托情怀,抒发雅兴的书画家们,已渐渐摒弃那种坚韧难治的铜、玉、角等质材,开始了石章篆刻艺术的摸索和创作,这也就是说,流传上千年的铜印时代已划上了句号,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崭新的石章艺术时代。

明清两代,由于石章的大量运用,特别是由于有大量文人学士参与篆刻艺术的创作实践,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艺术流派,使中国玺印的发展又进人了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

  有明一代,富有代表性的有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五大名家和各自所创的艺术流派。清代则有歙派的程邃、巴慰祖、汪肇龙、胡唐;浙派的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西泠八家”和独树一帜的邓石如。时至晚淸,则有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胡镬、黄士陵、吴昌硕等著名的六大家,这些篆刻艺术大师, 各以自己独到的艺术素养和非凡的艺术才华,为篆刻艺术的发展 史添写了七彩的华章,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极品,至今仍 影响和左右着印坛的艺术风尚。

  综观玺印的发展源流,不难看出,它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演进紧 密相关,作为一个玺印收藏者来说,品鉴收藏古代玺印,首先就应 取其历史价值。大家知道,中国历代古玺印,乃是历代官爵等级的 重要凭证。假如我们收藏了一枚可以补证历史文献记载官秩制度 的官印,那比收藏十枚或百枚闲章更有价值得多。玺印的历史价 值,还表现在它是研究我国地理沿革的重要材料,例如湖南自五十 年代以来,相继出土了好些汉代地方官吏的殉葬印,诸如“临湘丞 印”、“临沅令印”、“酉阳长印”、“柃道尉印”、“陆梁尉印”、“上沅渔 监”等,周世荣先生就以此为材料,撰有《长沙出土西汉印章及其有 关问题研究》一文,对印文之地望详加考订,一方面验证《汉书-地 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水经注》所记之不诬,一方面又补充史 籍记载之不足。充分地说明了出土印章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一般说来,出土古玺印的历史价值比传世玺印要高一些。因 为凡出土玺印,多有明确的墓葬年代,且有其他随葬品作其断代的 参照物,因而其证史的准确性也就髙得多。至于传世的古代玺印, 我们在收藏时,就要严加鉴别,否则,真伪混杂,其历史价值也就无 从说起了。

品鉴收藏古代玺印,取其历史价值是-个重要方面,但作为一 件可供把玩的收藏品,其艺术价值自然是应占据重要地位的。玺 印的艺术价值,应从其纽制、款识、边款等多种因素上去把握。

  从整体上看,玺印乃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玺印纽 制的设计和铸刻,其实是一种雕刻艺术的生动体现。例如北京故 宫所藏的一枚人形纽玉玺,其线条洗炼优美,造形稳重秀逸,其圆 雕的手法和技艺,足以令人叹服。其他如圆雕的辟邪纽、凫纽、亭纽、龟纽、驼纽、龙纽、螭纽、鹿纽、鱼纽等和明清以来浅浮雕的人 物、山水、花鸟^虫鱼,无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艺术趣味 和美学追求,而这也正是人们淸赏不已的艺术魅力所在玺印的软识和边款艺术,具体表现在篆法、章法、刀法等方面。

  这方面,淸代夏一驹在《占印考略》一书中有较好的概括,他说:“汉 官印,其篆法有端方兼流动者,有流动兼端方者,其配法有整齐如 冠裳佩土荇.有欹斜各自为伍者;有你偏我闪者;有伸缩相颡,丝毫 不紊者;有一粗一细,对角相配者;有两粗两细,各半相配者。其法 不一,其文亦粗细不同。”这里,他不仅说了篆法,也分析了聿法,虽 是对汉官印艺术模式的分析,我们用之于分析明清流派印,亦未尝 不可。因此,无论是收藏古玺印还是流派印,都应很好地品味其艺 术性的高低,以确定其收藏的价值。

  最后游要说明的是,玺印的收藏价值,与玺印本身的质材也有 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中国玺印虽以钢、石为其大宗,但在古银 印中,就有金、银、玉、玛瑙、骨角、琥珀、滑石等不同质料、从其质材 的价值说,如果是一枚金印,其本身的价值已经不菲,内加1;其历 史艺术价值,那是很难具体估算的。例如湖南平江县文管所收藏 的一枚“蛮爽侯印”金印,其净重就90多克,已相当值钱了,而且独 特的蛇纽形制和罕见的“蛮夷侯印”的款识,则使其具备7极高的 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价俏。因此,它在大型博物馆的藏品中都称 得上是国家级的珍品,如果作为个人收藏家来说,那其收藏价值就 不是随便「了以评估的了。古玺印的质材价值如此I明淸流派印的 石材也是一样。假如能收藏到一枚明淸流派大家的田黄或上等冻 石的印聿,那称其为价值连城也是一点不夸张的。因此,作为玺印 的收藏爱好者,亦应特别注意对玺印质材价值的鉴别,以确保收藏 品的档次和价值。





金银币收藏网: http://www.jybhs.com
标签:
金银币收购
热点推荐
图片推荐